×

家鄉(xiāng)的端午節(jié)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6-30 來源:海螺創(chuàng)業(yè)

        我的家鄉(xiāng)北靠秦嶺,南屏巴山,歷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國指的就是我的家鄉(xiāng)——陜西漢中。馬上就要臨近端午節(jié)了,我來給大家講講漢中端午節(jié)的習(xí)俗。

        端午少不了包粽子,然而包粽子的原材料主要是竹筍殼、蘆葦葉、胡葉和糯米等等,這些材料漢中都有,但漢中的人民更傾向于竹筍殼。每年的初春,大山里形似牛角粗的竹筍從土里嶄露頭角,褪去外衣就成了包粽子的天然原材料,因為筍殼內(nèi)瓤光滑細(xì)膩,就地取材撿拾回來,再晾曬后卷起來備用,糯米是水田里面自己種植的,顆顆飽滿圓潤。每到端午這天,母親就早早將糯米放在盆里泡發(fā),然后取出竹筍殼泡軟擦洗干凈。這時候母親開始剝大蒜頭和洗土雞蛋,我曾經(jīng)查資料這在其他地方是少見的,但在浙江和河南部分地區(qū)有端午這天吃大蒜和煮雞蛋的習(xí)俗,寓意是可以辟邪。糯米泡發(fā)好以后,母親控干水分,取出一張張巴掌大的竹筍殼,在邊上撕出一小綹來,將竹筍殼卷成一個三角形狀,固定在手中,然后往里面挖糯米,母親還時不時用一根筷子在里面搗鼓幾下,這樣包出來的粽子吃起來會更瓷實和勁道,母親嫻熟地收口,再用細(xì)繩給捆扎結(jié)實,整個動作一氣呵成,一個漂亮結(jié)實的三角粽子就包好了,就跟荷包似的。我曾試了幾次,最后不是漏米就是捆扎不結(jié)實。母親包的粽子里面不放其他任何材料。我問母親原因,母親說打小他們就是這樣包粽子的,可能粽子里面放其他材料會破壞糯米的香味和竹筍殼獨有的清香。母親把粽子一個個碼放到鍋里面,先不急著燒火,而是用家里的薄青石板將粽子壓實,再舀上現(xiàn)挑的井水,開始大火燒,水開后則細(xì)火慢慢煮,中途放上洗干凈的雞蛋和大蒜頭,一會后廚房里面氤氳著滿是粽子的飄香味道。

        粽子出鍋后,我急不可耐地就要吃,但被母親制止,說粽子放涼了才好吃,然后安排我撿拾幾個最大的給我婆們送過去,把剩余的粽子放進(jìn)涼水里降溫,等粽子徹底放涼后,母親則小心翼翼用竹片將粽子一切為二,再澆上外爺收割的土蜂蜜,此時的粽子褪去外衣后一個個圓鼓鼓的,全身裹滿了蜂蜜,咬上一口頓時滿口生津。當(dāng)然端午那天也不忘在門楣、窗臺上掛把艾草、給小孩買個荷包及耳朵鼻孔象征性涂上一點雄黃,這樣夏天蚊蟲就不會叮咬。

        這些年,雖然早已離開家鄉(xiāng),在外地吃過不少粽子,有小米包的,有咸肉粽子、魚肉粽子等等,但在記憶深處,在胃里面,還是不及家鄉(xiāng)用竹筍殼包出來的粽子,雖然樸實無華,也沒有絢麗的外表,但就是這樣簡簡單單,何嘗不是當(dāng)今我們想要的生活!